在日前召開的首屆中國核能高質量發展大會上,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表示,核能已成為我國能源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,打贏碳達峰、碳中和這場硬仗,核電作為清潔、低碳、安全、高效的能源品種,在推動我國能源轉型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。
據悉,目前我國核電裝機容量約占全國發電裝機總容量的2%,較世界平均水平低約14個百分點,核電在能源替代中具有較大發展空間。
發揮高新技術引領作用 推進核能產業鏈協調發展
中國能源研究會特邀副理事長、核能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委員譚建生表示,核安全是核能行業的生命線,也是國家和社會賦予核能行業的重大社會責任和基本要求。核能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應堅守安全發展理念,在選址、研發設計、建造運營、延壽退役等全壽命周期各環節,核燃料前端到乏燃料后端整個核燃料循環各鏈條,應全面貫徹《核安全法》和有關法律標準,持續做好經驗反饋和改進,以保證核能產業鏈的安全發展。
“未來,核能行業要堅持構建核能科學發展生態圈,推進產業鏈協調發展。”譚建生表示,推進產業鏈協調發展,發揮核能產業高新技術引領作用是關鍵。
據了解,當前主流堆形“華龍一號”和“國和一號”都是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,是國家核工業的驕傲。自主化核電建設可以帶動基礎材料、基礎元器件、基礎軟件、裝備制造、工藝驗證、總體設計、無線通信、智能控制等基礎研究、高新技術、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的系統發展,拉動主要產業發展,確保我國技術優勢。
譚建生表示,未來,應促進我國核電產業鏈的提質增效,通過設計制造能力逐步升級,提升我國高端制造業“走出去”的競爭力,著力加強從業人員技能培養,推進全行業核安全文化建設,不斷提升產業鏈供給側質量。同時,要加大產業鏈各環節環保、低碳技術的應用,主動減少對資源的占用,全面降低項目全壽命周期的環境碳排放。
“保證產業鏈健康有序發展不能閉門造車,要堅持高水平開放,進一步驅動國內國際兩個核產業鏈市場的高質量發展。”譚建生指出,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,在碳中和全球議題下,應發揮各國優勢,推進低碳能源轉型大國、核能技術輸出大國、產業制造強國、鈾資源大國之間的市場、技術和標準的高水平合作。同時,應全面推廣生態核電發展理念,推進核電與社會環境形成共生、互生、再生的關系,和周邊自然環境、社會環境、經濟發展統籌規劃、相互作用、協同發展。
提高經濟性可為核電發展創造更大市場空間
核能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最小的發電技術之一。國際能源署(IEA)的研究表明,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,尤其是在發達國家,核電幫助降低了二氧化碳的長期排放增加速度。同時可以看到,在發揮環保優勢的同時,經濟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核電發展。
原國家能源部部長黃毅誠指出,發展核電一定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,盡最大努力降低建設成本。我國用電需求大,選定一種機型,批量化建設核電機組,不但可以提高設備質量,還可以降低生產和建設成本,甚至可以把核電的電價降到燃煤標桿電價以下。
中核戰略規劃研究總院副研究員李言瑞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隨著安全性和經濟性的提升,核電在我國電力結構中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。
“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對我國核電發展而言,是一個利好。”李言瑞說,核電具有能量密度大、電力輸出穩定可靠、單臺機組裝機容量大、能源轉換效率高、占地面積小、長期運行成本低、運行壽期長等優勢,將在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過程中發揮戰略支撐作用。
當前,我國在運核電裝機容量位居世界第三位,核電發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,完全自主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“華龍一號”國內外首堆項目已經并網商運,我國核電整體進入了世界第一方陣,已經具備快速發展的能力。











